查看原文
其他

中文通识写作课程虚拟教研室(筹)启动仪式暨首轮公开课交流研讨会举行

写作中心 THU写作课 2023-10-28


2022年11月26日,由中文通识写作课程虚拟教研室(筹)和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简称“写作中心”)主办,学堂在线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事业部协办的“中文通识写作课程虚拟教研室(筹)启动仪式暨首轮公开课交流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来自全国70余所高校的近400位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与会嘉宾合影(部分)






中文通识写作课程虚拟教研室(筹)的启动仪式上,清华大学副校长、“写作与沟通”课程负责人彭刚发表了致辞,写作中心副主任程祥钰介绍了中文通识写作课程虚拟教研室(筹)的筹备情况。写作中心主任曹柳星主持启动仪式。


彭刚老师在致辞中首先欢迎所有参会者“虚拟又真实地”参加到本次活动中。彭老师介绍了清华“写作与沟通”课程的建设历程和中文通识写作课程虚拟教研室的筹办初衷,期待成员高校联合起来探索写作课程的育人理念与实践方式,生成协作共享的教研交流机制,在教学切磋研讨中进一步打开视野、激活想象力、精研教学技艺,从而全面提升整个写作教研共同体的教学质量。彭刚老师指出,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和完善一方面要“守正”地保持研讨交流、激活智慧的传统,另一方面也要“创新”地将融合教学技术吸纳到云上教研中来,实现中文通识写作教育的新一轮突破。

▲清华大学副校长,“写作与沟通”课程负责人彭刚教授致辞


随后,程祥钰老师介绍了中文通识写作课程虚拟教研室(筹)的组织过程和未来规划。程老师表示,清华写作中心响应教育部高教司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的号召,牵头推动了中文通识写作课程虚拟教研室(筹)的组建,并在学堂在线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事业部的支持下完成了各项筹备工作。程老师指出,虚拟教研室将以“强联结、高互动、重实践”的云上教学共享理念,形成“观摩研讨+资源共享”的模式,在首批成员校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搭建平台,开展常态化公开课观摩研讨活动、促进资源共享,推动虚拟教研室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写作中心副主任程祥钰发言



启动仪式后,中文通识写作课程虚拟教研室(筹)的首轮公开课交流研讨会正式开始。在此前的一周内,虚拟教研室完成了首轮公开课的线上观摩。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孟伟、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刁培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张莹、清华大学写作中心贾雯旭、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张志云、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英郑欣、清华大学写作中心王缅、清华大学写作中心邓耿8位老师通过雨课堂直播了当周写作课程,并在公开课交流研讨环节,分上、下两场依次阐释了各自的课程设计思路。

 

同时,活动邀请厦门大学哲学系朱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赵思渊、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通识教育中心杨雁鸿、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英郑欣、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樊荣、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李晶珠、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杨莉、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黄阿莎8位老师作为虚拟教研室首批成员校的代表,与公开课授课教师分别进行观摩课评议交流。



交流会的上半场由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胡辉杰老师主持。


孟伟老师基于自己开设的《主题写作:声音与传播》课程,特别强调了课程中对于研究方法和批判思维的训练,希望能够将“求真·明理·创新”的价值融入到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朱菁老师在点评中认可了“求真·明理·创新”这一教学理念的重要意义,认为孟伟老师的课程将写作与研究两个维度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课程选题具有前沿性,孟伟老师在选题和思路上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了深入的思考。

 

刁培俊老师基于自己开设的《文科学术论文写作训练》,从学术书评写作的意义、必要性和教学方法出发,介绍了以学术书评写作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思路,希望借助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深度阅读和深入思考。赵思渊老师在点评中提到,刁培俊老师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风格,对于学术书评的理解和阐释很有启发性;借助内容的合理编排,课程可以继续帮助学生建立与前人研究对话的意识并形成检验史料的意识。

 

张莹老师基于自己开设的《学术写作训练》课程中“逻辑呈现”一讲的教学,分享了打磨提升教学效果的思路。课程经过调整,最终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为核心,深化了学生对写作中的逻辑论证与呈现的理解。杨雁鸿老师在点评中指出,张莹老师的教姿教态非常规范,教学风格具有亲和力,课程设计结构合理,注重课程之间的连贯性;课程选取贴近学生的案例、关注师生互动,切实激发了学生兴趣。

 

贾雯旭老师基于自己开设的《写作与沟通:传染病》课程,分享了在课堂举办“工作坊”引导学生围绕特定议题展开研讨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将“观点-理由-论据”三个要素有机融合在论证框架中,提升论证效果。英郑欣老师在点评中认为,贾雯旭老师对课堂讨论的精细、有效设计很好地调控了课堂的节奏;尽管涉及到专业概念,贾老师仍能结合学生专业背景调节讲授方式,呼应了“无专业门槛”的通识教育理念。

▲研讨会上半场主持人、发言人与评议人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

胡辉杰、孟伟、朱菁、刁培俊、赵思渊、张莹、杨雁鸿、贾雯旭、英郑欣

交流会的下半场由清华大学写作中心严程老师主持。


张志云老师基于自己开设的《学术写作与规范》中“出版”一讲的教学,提出教师在写作课中承担的角色更接近“编辑”,应为作者提供启发和鼓励,而非简单评议或批评,引导学生建立“写作共同体”的概念。樊荣老师在点评中认为,张志云老师教学风格自然洒脱,讲授内容却十分具有逻辑性,授课过程中与学生形成了充分互动,教学“实感”很强,能够帮助学生更迅速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来。

 

英郑欣老师基于自己开设的《沟通与写作:情书》课程中“标题”一讲的授课,介绍了自己与学生在写作实践与日常观察中探讨启发性议题,并为选题打磨具有吸引力的标题的过程。李晶珠老师在点评中认为,“情书”主题非常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英郑欣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深挖问题背后的学理意义,深入到社会学、法学、伦理学等维度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具有启发性的选题,能够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王缅老师基于自己开设的《写作与沟通:城市》课程,分享了“开头与结尾”一讲中涉及的写作逻辑以及经典文本,介绍了课程中两人一组相互设计开头结尾的做法,为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激发朋辈互动的活力提供了借鉴。杨莉老师在点评中认为,王缅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四两拨千斤”之感,环节紧凑、巧妙;课程中朋辈学习的教学设计思路非常有参考意义。两位老师还就如何有效提升阅读效果、教学与教研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邓耿老师基于自己开设的《写作与沟通:黄金》课程,强调了写作教学的融贯性,并以“试讲”课程中学生在眼神、手势、仪态等方面的演讲实践与反思,分享了将讲述实践融入到课堂互动中的有效方式。黄阿莎老师在点评中认为,邓耿老师上课的风格亲切随和、有感染力,课程的重点内容选择也具有启发性;期待“试讲”成为更具有普适意义的训练环节,通过学生更充分的互评交流强化课程的实践效果。

研讨会下半场主持人、发言人与评议人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

严程、张志云、樊荣、英郑欣、李晶珠、王缅、杨莉、邓耿、黄阿莎


自由交流环节,与会教师围绕写作课的课程设计、多种形式写作教学的特点、不同规模写作课程的教学模式、写作课中的课程思政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与会教师的听会笔记


曹柳星老师在总结发言中表达了对热心写作教育事业的教师的敬意,希望在虚拟教研室这个平台中,大家可以建立更为紧密、真实的联结,携手探索通识写作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引导学生保持好奇、拥有敏锐眼光、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同时,曹老师感谢了开课教师和点评人的慷慨投入和精彩分享,感谢了所有参会者的支持关注,感谢了各校联络人及写作中心筹备团队的辛勤工作,指出大家的付出为本次活动的顺利、成功开展打下了扎实基础。她诚挚邀请更多有志于通识教育和写作教学的教师加入这场既有挑战又激动人心的探索。

▲清华大学写作中心主任曹柳星总结发言



中文通识写作课程虚拟教研室(筹)是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借助教育部高教司号召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的契机牵头组建的新型云上教研平台。基于教育共享的理念,中文通识写作课程虚拟教研室(筹)以“强联结、高互动、重实践”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召集有志于通识写作教育的高校、单位共同参与到通识写作课程的云上教研之中,依照“观摩研讨+资源共享”的方式立体、系统地为成员单位提供便利的教研机会和多元的共享资源。

 

欢迎有意加入中文通识写作课程虚拟教研室(筹)的高校、单位的老师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并在2022年12月9日(周五)前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报名问卷。收到报名信息后,我们将尽快联系您,谢谢!




编辑 | 程祥钰、王沛楠

供图 | 写作中心

排版 | 商洋

审定 | 曹柳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